燃爆了(西安开发区分布图)西安定调,各开发区今年任务、目标已明确!,
/10小时
毫无疑问,开发区是西安当下乃至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发展的主战场,更是“双中心”和秦创原建设的主要承载地和提升城市能级的主引擎。对于现阶段的西安来说,各大开发区如何突破发展,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话题。...
详细介绍

毫无疑问,开发区是西安当下乃至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发展的主战场,更是“双中心”和秦创原建设的主要承载地和提升城市能级的主引擎。

对于现阶段的西安来说,各大开发区如何突破发展,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话题。

近日,随着上一年经济数据的出炉,相关目标任务的完成,西安陆续召开了七大开发区2025年高质量发展工作专题会议,关于新一年的发展目标,计划任务,都可以从这次会议上获得不少信息。

XI

AN

高新区:

以“双中心”建设为统揽

作为西安产业发展的领跑者和聚集区,近年来,西安高新区对城市经济贡献的占比已经高达1/4。2024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位列TOP5,与中关村科技园区、深圳高新区、上海张江高新区、苏州工业园共同跻身全国“头部”。

新的一年,在总体目标上,此次会议指出:

高新区要坚持规划引领、突出问题导向,更好发挥经济建设主阵地主引擎作用,持续扬优势、补短板、育新机、开新局,善于用改革的办法有效破解矛盾问题,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量质齐升。

通过会议要求,我们总结了高新区三大重点目标: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、项目全周期攻坚、深化改革创新。

进一步细分拆解这三大根本性目标,所提炼的重点为:

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:

1、以“双中心”建设为统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;

2、加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;

3、深化“高校+院所+企业”协同创新,构建一流创新生态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
项目全周期攻坚:

1、聚焦“两重”(重大项目、重点领域)和“两新”(新基建、新产业),谋划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;

2、强化全流程服务和全要素保障,推动工作量、实物量、投资量“三量齐升”;

3、推动延链补链强链,壮大电子信息、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。

深化改革创新:

1、深化“管委会+公司”运营模式,推进国资国企、财政管理等领域改革;

2、深化“三个年”活动,提升政务服务效能;

3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,探索“存量换增量”发展路径。

同时,为了高新区能心无旁骛谋发展,西安要求市级各部门要加大对高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,在科技创新、产业配套、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帮助支持。

XI

AN

经开区:

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顶梁柱

作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顶梁柱,过去一年,经开区以做强先进制造业为统领,大胆创新、狠抓落实,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市前列,为西安市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新的一年,在总体目标上,此次会议指出:

经开区要坚定信心、鼓足干劲,积极作为、争先进位,进一步认真分析形势、找准自身差距,善用改革的办法打开发展新空间,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通过会议要求,我们总结了经开区三大重点目标为:扛稳工业大梁、构建高效招商生态、深化北跨发展样板

进一步细分拆解这三大重点目标,所提炼的重点为:

扛稳工业大梁:

1、聚焦汽车、新材料、光伏等主导产业,建设高水平特色产业集群,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。

构建高效招商生态:

1、以科技、人才为支撑,推动“存量优化+增量突破”,增强产业接续竞争力。

深化北跨发展样板:

1、深化改革创新,优化空间布局、提升城市承载力,促进以城带产、以产兴城、产城融合。

同时,西安要求市级各部门要积极作为、主动服务,在经济建设、产业发展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、赋予更多自主权,市区联动实现经开区高质量发展。

XI

AN

西咸新区:

扛牢国家级新区担负的使命任务

作为国家级新区,西咸新区2024年GDP实现941.2亿元、同比增长5.4%、高于全省(5.3%)全市(4.6%)水平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.3%、总量保持1000亿元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.1%、工业总产值达923.3亿元,增速均位列全省各开发区前列。

新的一年,在总体目标上,此次会议指出:

西咸新区要扛牢国家级新区担负的使命任务,自加压力、勇于担当,推动高质量发展、现代化建设迈出新的更大步伐。

通过会议要求,我们总结了西咸新区三大重点目标为:加快西安—咸阳一体化进程、打造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、持续优化体制机制改革

进一步细分拆解这三大重点目标,所提炼的重点为:

加快西安—咸阳一体化进程:

1、以创新、产业、交通为纽带,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;

2、推动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示范区和秦创原“总窗口”建设实现新的突破,加速创新资源集聚与科技成果转化。

打造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:

1、加力招引重大工业项目,优化投资结构,向先进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,提高投资效益,大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。

持续优化体制机制改革:

1、优化“新区强统筹、新城强发展、街镇强治理、国企强支撑”四级联动机制,破解行政壁垒与资源错配问题;

2、推动各新城既各展优势又协同发展、错位发展、联动发展。

同时,西安要求市级各部门要全力以赴支持西咸新区发展,努力打造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。

XI

AN

浐灞国际港

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

近年来西安加快推进西安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,明确了浐灞国际港作为城市重点开发板块,将打造的城市新中心。

在浐灞国际港,诸多文化新地标,展现了西安现代化发展的巨变,而中欧班列带来的“流量”正在转变为贸易的“留量”,逐步实现港产、港贸和港城融合。

新的一年,在总体目标上,此次会议指出:

浐灞国际港要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,以更大担当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北跨、东拓提供坚实支撑,为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
通过会议要求,我们总结了浐灞国际港两大重点目标为: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、推动生产、生活、生态融合发展。

进一步细分拆解这两大重点目标,所提炼的重点为:

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:

1、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、成本低、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;

2、深入研究推进“物流+贸易+金融+产业”的中欧班列(西安)经济圈建设,重点是发挥好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(中央法务区)等平台作用,吸引集聚高端资源要素;

3、发展临港产业,推动物流枢纽向产业链供应链枢纽转变。

推动生产、生活、生态融合发展:

1、推动生产、生活、生态融合发展,巩固拓展良好发展态势;

2、积极创新发展模式,拓宽绿色低碳转型路径,提升绿色竞争力。

同时,西安要求市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浐灞国际港的支持保障力度,市区合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

XI

AN

曲江新区:高水平创建国家文化产业

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

在全国范围内,曲江新区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开发区发展路径,以文旅立区,围绕“文旅+”频频打造现象级爆款文旅项目,产品策划理念独树一帜,区域创新发展方式上具有代表性。

新的一年,在总体目标上,此次会议指出:

曲江新区要坚持改革创新、效率优先,放大特色优势、加快转型发展,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跃升,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稳增长注入新动力。

通过会议要求,我们总结了曲江新区两大重点目标为:引领业态升级,强化文旅产业支柱地位、优化资源配置,谋划重点项目。

进一步细分拆解这两大重点目标,所提炼的重点为:

引领业态升级,强化文旅产业支柱地位:

1、聚力改革创新和转型,聚焦国资国企、文艺院团等重点领域改革;

2、以科技赋能文旅,拓展体验式、沉浸式、互动式文旅新场景;

3、高水平做好文商旅体融合发展,打造数字文化品牌、壮大数字文化产业,高水平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。

优化资源配置,谋划重点项目:

1、全面摸排存量资源,通过整合与迭代升级实现高效利用;

2、做大增量,聚焦“两重”“两新”领域,谋划具有示范性、带动性、引领性的文旅项目。

同时,西安要求市级各部门要加大对曲江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,在文旅融合、文物保护、产业配套、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帮助支持,共同推动曲江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气象新成效。

XI

AN

阎良区(航空基地)、航天基地

航空航天双擎驱动

西安作为全国同时拥有航天、航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——航天基地和航空基地的城市,既是中国空天高科技产业的重要聚集地,也是国内较少拥有空天系统完整产业链的城市之一。

过去一年,阎良区(航空基地)充分释放“区政合一”改革效应,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势头良好,迈入发展“快车道”;航天基地在项目建设、招商引资、综合改革、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,发展活力不断增强。

新的一年,在总体目标上,此次会议指出:

阎良区(航空基地)和航天基地要扛牢重大使命,瞄准产业定位,志存高远、加压加力、真抓实干,以改革之力打开发展新空间,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通过会议要求,我们总结了阎良区(航空基地)和航天基地的重点目标为:全力做强做优航空航天产业集群、打造宜居宜业新城

进一步细分拆解这两区重点目标,所提炼的重点为:

全力做强做优航空航天产业集群:

1、依托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、卫星应用等产业规模,加速产业规模扩张与能级提升;

2、聚焦前沿技术与颠覆性技术攻关,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协同,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。

打造宜居宜业新城:

阎良区(航空基地)要加快做大经济总量,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短板,有力支撑北跨发展;

航天基地要统筹抓好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,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,加强城市精细化、智慧化管理,不断提升综合承载力。

同时,西安要求市级各部门要积极作为、主动服务,在科技创新、产业配套、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,确保实现全年各项目标任务。